English

读《史编拾遗》有感

1998-01-13 来源:光明日报 ■叶 青 吴汉全 我有话说

最近有幸拜读了苏寿桐的《史编拾遗》一书,深为老一辈历史教育家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沉的历史教育责任感、独具特色的历史教育思想所折服。虽然作者谦称自己的著作为“拾遗”,但就书中的“史学”、“史编”、“史论”、“史评”四部分来看,确是体现了他本人的历史教育思想体系和对历史问题的独到见解,字里行间溢发出他几十年来独钟于历史教育研究的感受和期待。

苏寿桐对历史的学术是非问题素以严谨、慎重的态度对待。他主张正本清源,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反对影射史学、以论代史。如60年代初,有人借研究李秀成而鼓吹“忠王不忠”,为制造“揪叛徒”的谬论而造舆论。鉴于此,苏先生以正直史家的责任感写出《略论李秀成》、《从赵烈文〈日记〉看李秀成的变节行为》两文,在对李秀成一生的言行作出全面研究之后,指出:“我们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李秀成的一生作历史的全面的分析,对他的屈节过程作合乎实际的判断,决不因为他有过重大贡献而漠视被俘后的变节,也不因为被俘后有过变节行为而对重大贡献全盘予以否定。”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教育的民族。苏寿桐作为新中国编写历史教科书的第一代人,多年来从事历史教科书的编辑、审订和出版工作,这种特殊的职业使他善于从中国古代的历史教育中吸取丰富的智慧。他本人十分注重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力图勾勒出中国古代历史教育发展的演变轨迹,从而为今天的历史教育提供借鉴。收入本书的《中国古代历史教育初探》、《我国封建时代历史教育和教材》等文,对中国的历史教育作了系统的总结,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全貌。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的中学历史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得到迅速发展,如何总结这份遗产以便在民族化、科学化的基础上开拓历史教育的新局面,是摆在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学术课题。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体验,对新中国建立以后历史教育、历史教科书的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作了科学的总结。这方面的探索收入《史编拾遗》的有《中学历史教科书三十年》、《我国历史教学和历史教材的沿革》等。在这些论文中,他通过对建国以后几种中学历史教材的分析,理清新中国历史教科书沿革的线索,为历史教育界研究新中国历史教育史作出了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